·最新消息
[创先争优] 王琴:诲人不倦的导师,平易近人的支书
采访王琴老师之前,比较忐忑。因为她不仅是微电子学院数字芯片方向主要师资和科研负责人,负责多个国家重大项目,更是因为她有很多头衔——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2010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但走进她的实验室进行采访时,首先迎接我的是一抹亲切的微笑,“我是第一次接受采访,有什么问题随便问吧”,言毕,依旧是一抹淡淡、从容的微笑。那一刻,我才想起她的另一个头衔——微电子学生心中“最Nice的导师”。
温暖——对学生最真挚的关爱
采访她的学生,在对王老师的评价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温暖”。温暖,不仅仅是用笑脸面对学生、面对同事,而是发自内心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研一学生卢杰亮至今都记得2010年来交大参加暑期IC夏令营初识王老师的情景。当年还在外校读大三的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参加微电子暑期IC精英夏令营,对环境不熟悉,对项目也没方向。但在数电组,他得到了王老师的亲自指导。“她非常耐心的指导我,还帮我解决了很多生活问题,她让我感到很亲切。”夏令营期间与王老师的近距离接触,让他感受到交大老师不一样的风范,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活动结束后,王老师更是多次主动联系卢杰亮,给他很多专业发展的指导。“正是因为王老师,我在保研时才坚定的选择了交大。正是因为王老师,我才选择了数电方向。她让我有信心、有动力在交大、在专业上积极探索。”
当很多人都把导师叫做“老板”时,王老师仍被叫做“王老师”。“她不像有些老师一样给人以威严感、距离感和压力,她关心我们的学业和科研,更关注我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在给学生分配项目任务的时候,王老师会根据学生们的个体情况,因地制宜,分配最适合学生的工作。谈到王老师,学生邹翠非常激动。因为科研能力强,老师们都希望她研二能留在学院做项目。但是考虑到她的家庭经济问题,王老师主动“割爱”,积极帮邹翠联系企业,让她尽早进入企业实习获得更多经济来源以支持学业的发展。而对于其他学生,王老师也会从他们的职业规划出发,帮他们主动联系公司进行推荐。“跟着王老师,我感觉非常踏实”。卢杰亮对他的未来非常有信心,对王老师也是充满感激和敬意。
“我只是感觉学生们都很不容易。项目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团队一起解决,但是学生的问题,却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尽可能给予他们帮助。”说起她的学生,王老师有无限的爱意。
求是——对学术最严谨的态度
当笔者谈到科研项目的时候,王琴老师就像换了一个人一般,目光变得专注而充满热情。在微电子学院的科研团队中,王老师始终是领头羊。她多次作为第一负责人领导过多个国家重大项目,项目总金额千万元以上。在包括自然基金、重大专项在内的攻关项目中,王老师一直带领团队突破重重难关,攻克一个个问题。对自己的科研团队,王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定期的report、“一对一”高效的组会、对问题的及时跟进,她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典范。
在生活中,王老师和蔼亲切让学生温暖,在科研中,王老师严谨专注,让学生敬畏。“她的态度: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一种‘求是’的态度,这是一种科学工作者的风骨。”她的认真和求是的科学精神,让整个团队一直以高效、协调的运作方式完成一个个重大项目。多年来,王琴老师发表了国内外论文30余篇,其中EI已收录20余篇。正是因为她在科研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使她获得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称号。
用心——对工作最朴实的理念
当选微电子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间。微电子教工党支部一直面临活动参与度不高、新党员发展率低、党支部活动经费有限等困境。但是,“组织信任我,那我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尽可能服务大家”。王琴将组织工作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平时忙着教学、科研,她尽量在闲暇的时候挤出时间与支委商讨组织工作。
“支部活动要服务教工的教学和科研,所以我们尽可能开展一些满足教工党员身心发展的活动。”自2009年当选为支部书记以来,王琴组织了很多丰富的活动:邀请校科研院老师来院作“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政策解析;邀请船院岩土党支部教工党员以及交大附属九院的青年医务工作者等来院交流。这些活动为党员教工搭建了人才和科研交流平台,受到教工党员的好评。
出国留学党员出国后与组织脱离关系的情况非常普遍。为了让这部分回国人员重新回到组织生活中,王琴主动邀请这些教工参加支部组织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活力。在她长期的工作下,数位回国老师有了恢复党籍的意愿,主动递交了恢复党籍的申请。“工作的困难不可避免,用心去做才回得到他人积极的反馈。这就是我的工作艺术,虽然简单,但是我相信它的力量。”
这就是王琴老师,一个普通的交大教师,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她是交大众多教职工中普通的一员,但是她的微笑、她给人的温暖、她的正面能量将激励更多的学生以及教工党员。
微电子学院党总支 2012.6.20